褐鷹鴞...這隻暗夜猛禽,傳聞很久....一直以來,都傳說褐鷹鴞是冬候鳥,溪頭、大坑一直都有記錄,當時大學時代是相當嚮往的,
可是當時連領角鴞都沒看過,更何況去肖想這個稀有種~
第一次真實的邂逅,是在2007溪頭生態探索營之時,當時很黑....很冷....很茫....
很茫....是因為霧氣很重,濕濕冷冷,那一晚至少3-4隻領角鴞低飛、停棲,
好像不讓所有參加營隊的學員看到,就是不甘心的樣子,那一晚滿足了大家對貓頭鷹的遐想
不過走著走著,看到樹上有點不對勁,這不是....領角鴞,跟剛剛不一樣,
一對頭圓圓,眼睛大大的,盯著我們看的,沒有耳羽,
這時候有種感動,眼淚都快流出來,從開始知道他到實際看到他,也應該有13年吧
雖然只看到他幾秒鐘,但那印象實在深刻,
不知道其他賞鳥人有沒有這種感覺,不管什麼鳥,第一次看到時,印象真的很深,不會忘記
我第一種自己看鳥書找出名稱的...是粉紅鸚嘴,那時在八卦山上的草叢中看到,一翻圖鑑就很確定是他
不得不讚賞一下,台灣野鳥圖鑑真的是本聖經,目前手繪圖鑑中他還是最棒的!
今年的11月,逸賢瘋狂夜拍的行程中,兩次邂逅了褐鷹鴞,激起了我一些興趣
http://linys17.pixnet.net/blog/post/32371469
那一天在學校受了委屈,也想說去走走看看,散散心....晚上八九點在大坑散心....感覺真淒涼
幸福的逸賢夫妻,正很有經驗的搜索的大坑四號步道
不過充滿殺意的我竟然準確的,搜尋到一隻領角鴞...揭開了獵殺的序幕
隨後在一支真是超明顯的枯木上,「他」現身了!
這恐怕是最清楚的照片了
可惜,遠方似乎有另一隻褐鷹鴞在呼喚他,他便飛走了,不過以此可知
至少那邊數量至少有2隻,沿路聽著領角鴞、黃嘴角鴞,你一言我一語的
不、不、噓噓、不、噓噓....其實要噓噓就快去,想到這也剛好走到了一間廁所
我們決定回頭繼續找,後來真的又讓我給找到了!原來找貓頭鷹要有殺氣才行
可惜位置跟動作不夠漂亮,拍了好幾張都不夠滿意,期待下一次探訪囉~
褐鷹鴞
學名:Ninox scutulata(Raffles)
英名:Brown Hawk Owl
褐鷹鴞翼長22公分,尾長12公分,體長約28~32公分。
頭部呈圓形,無角羽,顏盤不明顯。
體色大致為黑褐色;僅肩羽和三級飛羽末端有少數米黃色斑點,
尾灰褐色而有黑褐色寬橫帶。
身體腹面底色米黃色,有若干不規則之巧克力色闊縱斑;
嘴黑色,眼睛黃色,腳趾黃色並具有堅硬的剛毛。
褐鷹鴞廣泛分布於亞洲南部和東部,以及日本、婆羅洲、菲律賓。
牠在台灣現有二亞種;N.s.japonica為冬候鳥,
冬季飛至台灣渡冬。N.s.tabago僅發現於蘭嶼。據說也有留鳥..
褐鷹鴞也會在白晝活動,牠的飛行能力很強,而且反應快速,
會突擊正在空中飛行的昆蟲或其他動物。牠也獵食鳥類和小型哺乳類。
褐鷹鴞的繁殖期為4~7月。常設巢於樹洞或其他合適的著生植物上,
每窩產蛋3~5枚,蛋白色而有光澤。
引用自http://kite.center.kl.edu.tw/cgi-bin/topic.cgi?forum=27&topic=105